中学综合素质
免费题库
不少人因为喜欢动物而给它们喂食,某自然保护区的公路边却有如下警示:给野生动物喂食,易使他们丧失觅食能力,不听警告执意喂食者,将依法惩处。 要求:用规范的现代汉语写作。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由新教师成长为专家教师,会经历一段艰难甚至于痛苦的转折,在这一时期,教师可能出现各种问题,其中包括职业倦怠,如果不能得到很好的化解,可能会出现教师情绪低落、缺乏意义感、跳槽等现象。要求:请以"教师职业倦怠对策"为话题写作,题目自拟,体裁不限(诗歌除外)。
我在回顾学生学习英语的过程时,发现其实每个学生在初学英语时都有着极强的好奇心和极高的热情。记得有一个有口吃毛病的学生,说的都是口吃英语。一次,他竟然流畅地从One数到Ten。我忍不住亲了他一下,仿佛奇迹出现了,他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步,期末还被评为英语课的优秀学员。还有一次,我教完一个单词,让学生以开火车的形式重复该词,有一个学生声音小得几乎听不到。我让她大点声说,她始终做不到,此情此景令我恍惚看到儿时的自己,因在老师公开课上发言的声音小,课后被老师严厉训斥,之后的我在任何课上都不敢发言了。这时,我心想绝不能让我的学生因此产生心理障碍。于是我制止了学生的起哄,告诉学生:'这名女生是想考一考大家的听力,谁能重复?'当学生踊跃发言时我对女生耳语:'勇敢点,大点声,你能行!'她感激地看着我,当班安静下来时,女生好听的声音终于响起来了,我带头鼓掌,掌声里女生骄傲地坐下了。我的心踏实了,她一定不会如儿时的我那样受到不良影响。问题:请从教育理念的角度,评析材料中老师的行为。
"春风吹绿了大地,春雨带来了万紫千红。你看,地上的小草发芽了,路边的杨树挂满了‘毛毛虫’,风中的柳树长出了嫩绿的叶子,公园里粉红的桃花、雪白的玉兰花、金黄的迎春花盛开了。"这是一个13岁的初中女孩写的日记,从她的文笔中可以看出她对大自然的热爱。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小女孩,却因为几次考试成绩不理想,受到老师的批评、父母的责备,最终选择以自杀的方式结束了年轻的生命。问题:请结合学生观的相关知识对上述材料进行分析。
①上班的时候,我看见同事方老师正一辆辆地搬走停放在学校门口人行道上的自行车。我就走过去,和她一道搬。②我说:"车子放得这么乱,的确有碍观瞻。"她冲我笑了笑,说:"那是次要的,主要是这些车子侵占了盲道。"我不好意思地红了脸,说:"您瞧我,多无知。"③方老师说:"其实,我也是从无知过来的。两年前,我女儿视力急剧下降,到医院一检查,医生说她视网膜出了问题,并让我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我没听懂,问为啥要做充足的心理准备。医生说:‘你女儿有可能失明。’我听了差点昏过去。我央求医生说:‘我女儿才二十岁啊,没了眼睛怎么行!医生啊,求求你,把我的眼睛取出来给我女儿吧。’那一段时间,我暗暗地为自己的这个决定做好了充足的准备。为了让自己适应失明以后的生活,家中无人时,我就开始闭着眼睛拖地抹桌,洗衣做饭。每天下班后,我就闭上眼睛沿着盲道往家走。那盲道,也就两砖宽,砖上有八道杠。一开始,我走得磕磕绊绊,脚说什么也踩不准那两块砖。在回家的路上,石头绊倒过我,车子碰到过我,我多想睁开眼睛瞅瞅呀,可一想到有一天我将彻底地生活在黑暗里,我就硬是不叫自己睁眼。到后来,我在盲道上走熟了,脚竟认得了那八道杠。我真高兴,自己终于可以做个百分之百的盲人了。也就在这个时候,我女儿的眼病居然奇迹般地好了。有天晚上,我们一家人在街上散步,我让女儿解下她的围巾蒙住我的眼睛,我要给他们父女俩表演一回走盲道。结果,我一直顺利地走到了家门前。解开围巾,我看见走在后面的丈夫和女儿都哭成了泪人儿——你说,在这一条条盲道上,发生过多少叫人流泪动心的故事啊!要是这条人间最苦的道连起码的畅通都不能保证,那不是咱明眼人的耻辱吗!"④带着方老师讲述的故事,我开始深情地关注那条"人间最苦的道",国内的、国外的、江南的、塞北的……⑤我向每一条畅通的盲道问好,我弯腰捡起盲道上碍脚的石子。有时候,我一个人走路,我就跟自己说:喂,用上眼睛,你也试着走一回盲道吧。尽管我的脚不认得那八道杠,但是,那硌脚的感觉那样真切地瞬间从足底传到了心间。我明白,有一种挂念已深深地嵌入了我的生命。痛与爱纠结着,压迫我的心房,促我身体力行。⑥让那条窄路宽心地延伸吧,我替他们谢谢你。(选文有改动)问题:(1)写出第②段"您瞧我,多元知"一句中"无知"一词在文中的含义。(2)医生为什么要让方老师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方老师自己做的"决定"和"准备"又是什么?
我很想追怀自己在浙江的童年,却只记起了一些片段:随着母亲去一个庙里看初期的电影,去曹娥江头看潮水,随着小舅舅到河蚌头石桥边的馆子里吃馄饨,那样好吃的馄饨,后来似乎再也没有吃过。如此等等,连不起来,而且越来越模糊了。于是我怀疑自己是否配称浙江人。这一次到杭州,住在西湖旁边,又有幸去了绍兴,看到鲁迅故居,还在成亨酒店里喝了加饭酒,并且站在门外吃了一串油豆腐,上面涂了厚厚一层辣酱,吃着吃着,心里感到不管配不配,我是喜欢这乡土的。这里主要的色泽是黑与白,黑的瓦顶,白的粉墙,冲洗得发白的石板路,连木柱子也是黑的,严谨、素净。然而空间是庞大的,人有足够的地方可以移动,物件也是厚实可靠的,像那间大大的厨房里的那口大大的腌菜缸,在朴质的生活里有温厚的人情,正如那三味书屋里,既有严厉老师的戒尺,又有那顽皮学童的小小乐园,在门前的石板路下则是潺潺的流水。水是浙江灵秀所在,是音乐,是想象力。在鲁迅的艺术素描里不是也有这样的黑泥、白石和绿水的配合么?多么朴质,又弥漫着多大的温情!你看他用笔何等经济,总是短短几句话就勾画出一个实实在在的人生处境,而同时他又总是把这处境放在一片抒情的气氛之内。他是最严格的,又是最温情的,这就使得他最平常的叙述也带有余音,富有感染力——他的闰土成了我们一切人记忆中的童年好友。他的乌篷船成为我们每个人梦里的航船,他的忧郁、愤怒和向往也成为几代读者难以排遣的感情。看着绍兴的街道、店铺和水乡景色,我以为我对这位大作家多一点了解了。回到杭州,又是另一番景色,1981年我第一次来,忙于游览名胜,但也抽时间陪一位老友去追寻他年少时代的踪迹,走了一个旧的市区。像是有一家过去很有名的布鞋店,那里依然卖着素净而又雅致的黑面白底的舒服鞋。接着进入一家成肉店。面前是一条长长的洗得白白的木柜台,上面摆着十几块干干净净的成肉,随你挑选。这铺子的旧式建筑有高的屋顶,店堂里空空荡荡的,没有现代肉店那种血淋淋的屠场味道,人们从容选肉。大刀切下去,一段醇厚的成肉香随之而起。这次重来,我很想再出去看看那些犹有南宋遗风的街道和店铺,却始终不得空儿,只在汽车里匆匆看了一下中心区的主要街道,在我游历过的城市里,我总觉得杭州是最富于中国人情味的,即使车站旁边的闹市也闹而不乱,人行道上人来人往却不拥挤,同时有一些老铺子老字号还以传统的礼貌待客。杭州难分市区与郊外,环湖的大道既是闹市,又因西湖在旁而似乎把红尘洗涤了任何风尘仆仆的远来人也是一见湖光白色而顿时感到清爽。在阳光下,西湖是明媚的,但更多的时候显得清幽。这次因为就住在湖岸上,朝朝夕夕散步湖畔,总算把湖的各种面容看了一个真切。清晨薄雾下,黄昏夕照里,湖的表情是不同的,沉沉夜色下则只见远岸的灯火荡漾在黑黑的湖水里,千变万化,没有太浓太艳的时候,而是素抹淡妆,以天然而不是人工胜。在湖岸散步的时候,抬起头来,看到了环湖的群山在天边耸起,也是淡淡的几抹青色。然而它们都引入遐想,给了西湖以厚度和重量。没有人能把西湖看得轻飘飘的,它是有性格的,从而我也看到了浙江的另一面:水固然使它灵秀,山却给予它骨气。(摘编自王佑良的《浙江的感兴》)问题:(1)文中说:"看着绍兴的街道、店铺和水乡景色,我以为我对这位大作家多一点了解了。"结合原文,回答下面问题:①作者从鲁迅的故乡环境中看出了哪些特色?②作者对鲁迅又多了哪些了解?(2)作者从湖光山色中感受到西湖的哪些特点?
东邻人家的岳母死了,殡葬的时候需要一篇祭文,这家人就托私塾的老师帮忙写一篇。塾师便从古本里规规矩矩地抄了一篇,没想到误抄了悼岳丈的祭文。葬礼正在进行的时候,识字的人发现这篇祭文完全弄错了。这一家人跑回私塾去责问老师。塾师解释说:“古本上的祭文是刊定的,无论如何不会错,只怕是你家死错了人。”要求:请用规范的现代汉语写作,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或含义,题目自拟,立意自定,观点明确,分析具体,条理清晰,语言流畅,不少于1000字。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一个人取得的成绩往往取决于性格上的伟大。”而构成性格的正是日常生活中人们的一个个习惯。习惯,在人们不知不觉中养成,经年累月影响着品德,展示着本性,左右着成败。根据材料所引发的思考和感悟,写一篇论说文。要求:角度自选,立意自定,标题自拟,不少于1000字。
在一次网络访谈中,国家邮政局市场监管司某领导谈到,快递业务的便捷,形成了邮政的一种新业务:为高校学生服务,可把积攒的脏衣服寄洗,再通过快递寄回。这一现象引发社会热议。根据材料所引发的思考和感悟,写一篇不少于1000字的论说文。要求:用规范的现代汉语写作。角度自选,立意自定,标题自拟。
6748
«
1
2
...
76
77
78
79
80
81
82
...
85
86
»